内蒙古嘧啶胺分析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小麦专化型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助气流传播到小麦叶片上,在15-20℃、空气湿度大70%的条件下可迅速繁殖扩散,从而引起白粉病的大爆发。实践证明,一旦错过防治适期,常规药剂对白粉病的防效将直线下降。白粉病的发病症状,白粉病主要危害小麦叶片,病菌侵染小麦植株后。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危害茎秆、叶鞘和穗颈等。发病初期病部可见黄色小点,随着病情加重病点逐渐发展为病斑,呈椭圆形或圆形,表面有一层白粉状霉层,发展至中期呈白灰色,后期呈浅褐色,并产生闭囊壳。小麦白粉病一般叶片下部比上部严重,叶片正面比背面病斑多,病斑多时可聚合成片,引起叶片枯死、植株早衰、分蘖数和成穗率减少,千粒重明显下降,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白粉病发病原因分析,品种抗性低。白粉病的变异能力较强,且变异过程呈现复杂、多样的特点,变异迅速,一些小麦品种虽然当初抗性较强,但随着白粉 病的不断变异及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小麦品种的抗性会逐渐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结果导致白粉病发病。栽培条件不利。小麦栽培管理中,肥水管理不当会增加白粉病的发病机率。例如地块氮肥过剩会导致小麦植株生长过盛,群体过大但 组织幼嫩,为白粉病发生、发展提供机会。
气候因素影响。环境湿度过高或过低均可能导致小麦白粉病严重发展。相对湿度大于 70%时,温度越高,品种感病、条件适宜,就越容 易导致白粉病在短期内呈暴发性流行。防治措施不当。在小麦白粉病防治过程中防治时间、用药次数、用药方法等均会对防治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用药时间偏迟会延误很好的治疗时期。病斑集中于植株基部叶片时,开始首次用药是很好的时机,但此时农户很难发现病斑内蒙古嘧啶胺价格,往往到上部功能叶发病时才开始用药,此时病害已达到发生盛期,不仅蔓延速度快,而且防治效果差。用药次数不足也会影响防治效果,由于农户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不够重视,在防治投入方面积极性不高,很多农户为了节省种植成本,往往仅在小麦齐穗扬花初期时防治2次,导致病害发生严重。此外,如果在防治过程中药液喷施不到位也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白粉病发生多由下部叶片开始,再逐渐蔓延至中部、上部,例如小麦种植密度过大,喷药时药液渗透困难,从而直接影响防治效果。
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关键:选对药剂,适期防治,注意轮换用药!是推广种植耐病品种 。生产上可选择抗耐病性较好的品种,淘汰一些高感品种,降低白粉病流行的风险。是优化栽培方式、技术。推广小麦机条播技术,减少用种量,控制基本苗,降低麦苗群体密度,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植株抗病性 。
是加强田间管理。搞好田间沟系配套,注意排水降渍,降低田间湿度。科学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肥的合理配比,适当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促进麦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化学防治。主要有:适期防治。选择在白粉病发病初期,单独组织防治,压低病情发生基数,减缓病害发展,时间可在3月底4月初,主防纹枯病,白粉病,间隔7-10天再用药一次,根据两种病害的发生、发展,确定首次用药时间,4月下旬5月上旬在主防小麦赤霉病时加入防白粉病的药种,控制白粉病的进一步扩展。
选准药剂。主要药剂有三唑类:25%戊唑醇,15%三唑酮,5%已唑醇,12.5%氟环唑, 40%氟硅唑,12.5%烯唑醇。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有50%醚菌酯。嘧啶胺类:有25%乙嘧吩。用足剂量、水量。在白粉病菌对三唑类产生抗性及白粉病重发的情况下,要增加剂量,确保防效。注意轮换用药。选择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轮换使用,以降低或延缓抗药性,内蒙古嘧啶胺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