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嘧啶胺氟啶胺是由日本石原株式会社于1988年推出的化合物,1990年成功开发了50%可湿性粉剂,后期相继推出了500g/L悬浮剂等剂型。由于悬浮剂的优势,福帅得(500g/L悬浮剂)成为石原主推的氟啶胺类产品。据报道,2009年福帅得在欧洲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药剂中达到40%的市场份额,在韩国辣椒疫病的防治中每年有100吨的销量。
在中国内蒙古、河北、黑龙江和西南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与十字花科根肿病防治中普遍使用。目前,氟啶胺在我国的推广使用远远不及国外,整体销量非常低,仅在西南根肿病区域有较强的品牌优势。
一、作用机理独特
目前,氟啶胺是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与现有药剂无交互抗性。通过作用于ATP合成酶,在呼吸链的尾端解除氧化与磷酸化的关联,较大程度消耗电子传递积累的电化学势能,杀菌速度与活性领先于同类化合物。
氟啶胺在ATP合成酶上有多个作用位点,由多基因控制,抗性风险极低,全世界使用至今无抗性报道,是非常具有未来性的特色化合物。
二、内蒙古嘧啶胺氟啶胺是目前广谱性杀菌剂中活性高的化合物
通过作用于线粒体内呼吸链尾端的ATP合成酶的多个特异性位点,活性超过同类化合物中单位点抑制作用,触杀效果突出。以灰霉病为例,氟啶胺对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是当前主流成分的438~3866倍。
三、具有治疗、铲除和超级保护效果
氟啶胺基本无内吸性,因此国外将其定位成保护性杀菌剂,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氟啶胺不仅保护效果突出,病害发生后期仍有一定治疗效果。通过同位素追踪等试验方法观察叶片喷施氟啶胺后药剂的移动,发现氟啶胺有较强的渗透性,有效成分可穿过叶片表皮细胞,进入外层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形成药效集中的保护层。
与内吸性较强的化合物相比,氟啶胺的药效利用率更高。例如内吸性较强的甲霜灵与烯酰吗啉等,叶片喷雾后可内吸进入导管与筛管,随水分和有机物被运输到植株的其它部位,虽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药效稀释快,持效期短,且在低浓度药剂的刺激下,病原菌更容易产生抗药性。因此,氟啶胺通过在叶片外层富集,形成超级保护层,不仅减缓了药效的稀释分解,同时持效期更长(10~14天),且耐雨水冲刷。内蒙古嘧啶胺成分都有什么呢?等你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