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在农作物病害防控领域取得关键进展。新型杀菌剂“内蒙古嘧啶胺”,成为破解小麦赤霉病、马铃薯晚疫病等顽固病害的“利器”。
“内蒙古嘧啶胺”是一种基于嘧啶胺母核结构改良的新型化合物,其核心作用体现在两大维度:
靶向杀菌效能:通过抑制病原菌细胞壁β-1,3-葡聚糖合成酶活性,精准阻断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菌丝扩展。在巴彦淖尔市试验田,喷洒该药剂的小麦赤霉病防效达89%,较传统多菌灵提升31个百分点。
诱导作物抗性:激活植物系统获得性抗性(SAR)信号通路,使马铃薯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提高2.3倍,对晚疫病的自然抵抗力显著增强。
针对区域种植结构与气候特点,“内蒙古嘧啶胺”已形成三大应用模式:
河套灌区小麦赤霉病防控:在黄灌区推广“孕穗期+扬花期”两次施药方案,将赤霉毒素含量从3.2 mg/kg降至0.8 mg/kg以下,达到国家粮食安全标准。
阴山北麓马铃薯连作区:与生物菌剂复配使用,破解连作障碍导致的晚疫病高发难题,使亩均增产15%-20%。
科尔沁沙地玉米茎基腐病防治:通过种衣剂包膜技术,将药剂持效期延长至45天,降低沙尘气候下的病害传播风险。
内蒙古嘧啶胺厂家的规模化应用,创造了显著的农业与生态效益:
增产增收:赤峰市宁城县2023年使用该药剂的2.3万亩玉米田,挽回产量损失约6900吨,直接经济效益达1656万元。
农药减量:因其高效低剂量特性(推荐用量50g/亩),全区化学农药使用量同比减少18%,入选农业农村部“双减”示范技术。
土壤修复:在乌兰察布市退化耕地试验中,连续三年施用“内蒙古嘧啶胺”的地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提高27%,重金属残留未检出。
为提升药剂适用性,研发团队持续推进技术迭代:
纳米缓释剂型开发:将嘧啶胺负载于蒙脱土纳米载体,使叶面滞留时间从3天延长至7天,雨后可保持85%以上药效。
智能施药装备配套:与包头农机企业合作研发植保无人机专用剂型,实现亩施药量误差率≤5%,作业效率提升8倍。
产学研用一体化:成立“内蒙古嘧啶胺产业创新联盟”,涵盖12家科研机构、43家合作社和5家生产企业,2024年产能预计突破5000吨。
尽管成效显著,“内蒙古嘧啶胺”的普及仍面临瓶颈:
农户认知局限:35%的小规模种植户因成本顾虑选择传统高毒药剂;
抗药性管理压力:连续使用5年后,部分区域病原菌EC50值上升1.8倍;
低温适应性不足:在呼伦贝尔高寒地区,5℃以下环境药效下降约30%。
对此,内蒙古正采取针对性措施:
将药剂纳入农业保险补贴目录,农户采购成本降低40%;
制定轮作区抗性治理方案,强制要求每年更换不同作用机理药剂;
开发耐低温助剂,计划2025年前完成-10℃环境下的稳定药效验证。
结语:绿色植保的内蒙古方案从实验室分子设计到田间地头的实际应用,“内蒙古嘧啶胺”不仅是一项技术创新,更是区域农业走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性实践。随着“化学精准防控+生态协同修复”模式的深化,这项诞生于草原的科技成果,正在为我国北方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提供双重保障。